(资料图)
近来,不少消费者反映网购时遭遇商家设置的假低价陷阱,稍不注意就可能上当。日前,深圳市消委会对19家电商平台开展线上体验调查。通过对商品搜索页、商品详情页、下单勾选页面、订单付款页面、用户评价等页面及信息的查阅,发现11家平台存在低价诱导问题。
据光明网此前报道,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9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然而,随着网购规模不断扩大,不良商家设置的假低价陷阱,常常让消费者上当受骗,严重影响消费体验。笔者认为,电商平台“价格坑”亟需法治填平,相关监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依法严厉打击这种坑害消费者的不法行为,从而充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价格是网络购物时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关键因素。浏览到“白菜价”的商品,消费者自然会产生购买欲。于是,一些电商平台商家便抓住消费者的价格偏好,开始在价格方面大做“文章”,通过各种形式设置虚假的低价信息,以吸引诱导更多消费者点击浏览和购买。比如,某平台某款手机壳详情图片页标价为1元起,而实际最低价1元对应下单商品,为一款已停产机型的手机壳;某款衣服标价9.9元,点进去才发现卖9.9元的只是衣服上的一个小配饰。消费者本以为“捡漏”占了一个大便宜,点开后则发现被“耍”了。如果消费者不细看商品详情便下单购买,签收货后打开发现“货不对板”,才知上当受骗。
其实,假低价、真诱导的“价格坑”,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涉嫌违法。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根据相关规定,经营者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还将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然而,这种打擦边球的“价格坑”,真正受到惩罚的商家很少,加上许多消费者自认倒霉、放弃维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商家的不法行为。
电商平台“价格坑”坑害消费者,不能让其继续“横行”,亟需通过法治手段填平。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禁假低价、真诱导等不法行为,对违规违法的商家依法严厉打击,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消除消费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各大电商平台必须肩负起监督等职责,对虚假信息及广告宣传,不予发布或屏蔽,对涉嫌“价格坑”违规商品,一经发现立即下架处理。这样,多措并举填平“价格坑”,共同治理网络购物低价乱象,才能倒逼商家依法经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和维权意识,网购商品时一定要仔细核对信息,拒绝低价诱惑,一旦遭遇“价格坑”合法权益受损,要及时保存商品信息、促销优惠截图、支付信息等凭证和证据,依法进行维权。总之,消费者也要主动“避坑”,决不让不良商家“阴谋诡计”得逞,类似坑害消费者乱象,方能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