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河南交通广播记者晁兮实习记者孟丁涵
(资料图片)
你眼中的考古是怎样的?有人觉得神秘有趣,有人觉得枯燥单一,有人认为,这不就是个大冷门专业?!8月7日-8月14日,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活动已经完美收官,在8天行进式的采访中,记者依次前往了郑州、开封、安阳、洛阳、三门峡等地,打卡了多达二十余个博物馆、遗址等,在专家的带领下,采访团还多次深入考古第一现场,其中在一次博物馆的采访中,一名励志要成为考古学家的6岁萌娃与66年的考古专家展开了一段对话。
【这个世界闻名的考古工具为啥叫“洛阳铲”?】
洛阳铲学名又叫探铲,它是考古常用的一个工具,在此次的考古发现集中采访活动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告诉记者,洛阳铲在考古工地上被大量使用,他们在考古过程中,会先用其对土质进行鉴定,这对前期的勘探过程中是否发现遗迹起着重要作用。据马老师透露:“考古工具洛阳铲对材质属性有着极高的要求,除了洛阳几家老店有“秘方”能生产,其他地方基本是造不出来的”。目前洛阳铲已经走向世界,据说国外考古也用咱们的洛阳铲。
【考古专家发现文物是什么反应?】
经手上万件文物、见惯了宝物的考古专家们,再挖掘到“宝藏”,会是什么反应?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称:当然首先是兴奋的,但反而要更加小心!马老师告诉记者,考古过程中,见到文物对他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当遇到国宝类的文物出土时,他也会要求工人们一定要慢点、仔细点。马老师举例子称:“比如挖掘到棺椁内的文物,他们身上穿着的衣服、盖着的被子、一层层包裹物等等,这都是包含着大量历史信息的,千万不能因为激动就忘乎所以,这也是我们考古和盗墓的区别。”
(采访团深入考古第一现场)
【6岁萌娃与66年考古专家都说了啥?】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一路走来,记者多次深入考古工作的第一现场,认识了不少可爱的河南考古人,在他们身上,满是对考古工作的执着,对考古事业的热爱,正是这样一群人,拂去了文物的尘埃,还原了千百年前的真相,拉近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
“考古”,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枯燥的、是艰难的,是离我们很遥远而又感到陌生的,但在采访现场,记者惊喜地遇到了一位立志要成为考古学家的小朋友,一场66年考古专家与6岁孩童的对话就此展开。
名叫豆豆的6岁小男孩满是自豪地告诉记者:“我长大想成为北大考古系的学生”,而一旁毕业于北大考古系的专家马俊才马老师就拉着他的小手不断给与鼓励:“要考上北大考古系可并不容易,你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你有不懂的可以问我,等你考上了,到时候我还给你指导。”豆豆看向马老师:“我会努力的!”
考古萌生着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考古工作者还是愿意了解考古的公众,尘封的历史得到年轻目光的关注,就有了接续的可能,高深的考古,就这样落回烟火的人间,打破时空,打破隔阂,生生不息。